首页 资讯 正文

铁轨上的传承

体育正文 166 0

铁轨上的传承

铁轨上的传承

2025年,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即将迎来(yínglái)开通5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无数与宝成线紧密相连的故事被重新唤起,而(ér)关于父亲和宝成铁路的故事,也在这条承载着历史(lìshǐ)与梦想的铁路上徐徐展开(zhǎnkāi)。 枕江伴轨:童年时代的铁路(tiělù)印记 我的(de)父亲是一名铁道兵,作为(zuòwéi)从铁道兵五师23团转业的铁建职工,他在(zài)90年代投身于宝成铁路的建设。而我,就在宝成二线铁路边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铁路沿线,奔腾不息的嘉陵江是我和小伙伴童年(tóngnián)最美的乐园。江畔那柔软细腻的沙滩上,留下了我们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每一个脚印都镌刻(juānkè)着童年的纯真与快乐(kuàilè)。 ▲成年后的我和父亲(fùqīn)的合影 然而,父亲却总是步履匆忙。他早出晚归(zǎochūwǎnguī),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毫无保留地(dì)奉献给了宝成铁路。清晨,在我们昏沉的睡意中,他已早早踏上工地(gōngdì);夜晚,当我们进入梦乡时,父亲还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画图,那专注而疲惫的背影(bèiyǐng),成了我对父亲最深(zuìshēn)的记忆,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铁路建设敬畏的种子。 攻坚(gōngjiān)宝成:挑战中的创新突围战 1992年,国家“八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jiànshèxiàngmù)之一的宝(鸡)成(都)铁路(tiělù)二线(èrxiàn)工程正式开工。中铁二十三局三公司的前身——有着“老虎团”之称的铁道兵五师23团兵转工队伍,参与了宝成二线阳上段(duàn)(duàn)大(滩)至朝(天)段工程DK301+438至DK313+378段9公里的施工。 其中的熊家河隧道堪称(kānchēng)全线的“硬骨头(yìnggútou)”,隧道长度长、施工条件恶劣、地质情况复杂,既有线行车(xíngchē)密度大,又是电气化铁路,施工干扰大,安全系数极低。能否高质量完成(wánchéng)这项工程,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未来发展。 父亲(fùqīn)作为该段工程机械站站长,熊家河隧道成了他攻坚创新的“战场”。宝成线秦巴山区山高路远,传统铺轨机无法抵达。工人们只能(zhǐnéng)在狭窄的空间内,肩扛手抬25米长的轨排,脚下(jiǎoxià)是极易(jíyì)塌陷的细碎道砟,施工难度极大。记忆中,手拿铅笔,对着图纸(túzhǐ)伏案的父亲经常感叹:“山肚子里铺铁轨,比绣花还难!” ▲父亲和(hé)他为宝成铁路建设设计的钢轨打孔机 为了(wèile)啃下熊家河隧道这块“硬骨头”,只有高中学历的(de)父亲,凭借着三角板、铅笔和图纸,开启了一场(yīchǎng)大胆的创新之旅。他独创并设计制作的“铺轨机+平板车+龙门吊”的简易铺轨机组合,在(zài)隧道施工中立下汗马功劳。 ▲父亲(fùqīn)和他设计的架桥机 他巧妙地将汽车(qìchē)改装为轨道车,将25米(mǐ)的轨排在隧道外拼装好后,装在专门为铺轨设计的26米平板车上(当时标准的平板车为12米)。然后,用(yòng)轨道车牵引平板车进入隧道,再用龙门吊吊起轨排精准放置到指定位置(wèizhì),如同“搭积木”般一排排推进。 很难想象,在上世纪90年代,学历并不高的(de)(de)父亲,竟打造出了(le)一套机械化的铺轨(pūguǐ)设备,实现了装配式机械化铺轨施工。这一创新之举有效解决了铺轨机无法进入隧道、铺轨难的问题,更避免了数百名工人进洞作业的风险,让铺轨效率提升了3倍,节省成本上千万元。“当时这套技术被铁路局西安(xīān)分局(fēnjú)推广,还获得了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每每提及此,父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骄傲和自豪。 因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de)(de)诸多成绩,工人出身的父亲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并受到企业委派,得以赴大学深造,这是对他智慧和辛勤努力的最佳褒奖(bāojiǎng)。 基因传承:续写新时代基建(jījiàn)传奇 正是父亲和他的铁建“战友”们的不懈努力,让他们(tāmen)在宝成二线(èrxiàn)阳上段的建设中大放光彩。 翻阅中铁二十三局三公司的(de)《史志》,白纸黑字清晰(qīngxī)记载着他们的辉煌“战绩(zhànjì)”:1993年10月,局指挥部全面质量检查,他们名列第一;12月,在阳上指挥部5个局级、11个处级施工单位开展(kāizhǎn)的劳动竞赛中,以各项指标综合第一名率先夺得(duóde)流动红旗。同月,该处施工的熊家河隧道进口首创全线(quánxiàn)单口月成洞102米的施工纪录(shīgōngjìlù);次年,被郑州局授予“施工安全先进单位”并做了经验介绍;6月,熊家河隧道施工再创单口月成洞112米的全线最高纪录。 ▲1981年8月中旬,川北(chuānběi)、陕南等地连降大雨,山洪暴发(shānhóngbàofā),宝成铁路宝鸡至广元段遭洪水冲击中断(zhōngduàn)。中铁二十三局三公司前身——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的官兵参与宝成铁路抗洪抢险。 如今,我(wǒ)也成了(le)中国铁建的(de)一员,沿着父亲的足迹,投身到祖国的基础建设事业中。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老虎团”前辈们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如同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焰(huǒyàn),在一代又一代二十三局人身上薪火相传。 ▲中铁二十(èrshí)三局承建的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特大桥 岁月(suìyuè)流转的50年间,这支铁军创造了诸多令世界瞩目(zhǔmù)的工程(gōngchéng)奇迹:他们独立承建双线总长44公里的向莆铁路青云山隧道,刷新了当时国内双线铁路隧道最长纪录(jìlù),更开创了复杂岩溶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新范式。 面对当时我国在建围岩掘进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de)(de)铁路隧道——大瑞铁路杉阳隧道,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成功攻克Ⅵ级围岩突变这一世界(shìjiè)级难题。在横断山脉的云端天路上,他们承建的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特大桥以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的创新结构惊艳世界,一举斩获鲁班奖(lǔbānjiǎng)、詹天佑奖等多项殊荣…… 宝成铁路电气化开通50周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de)里程碑。它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从艰难起步到走向辉煌(huīhuáng)的伟大历程,也承载着像父亲这样一代又一代铁路建设者(jiànshèzhě)的梦想和付出。这份宝贵的创新与奉献精神,将激励我们(wǒmen)新一代铁建人继续前行(qiánxíng),在(zài)祖国广袤大地上续写更多属于新时代的基建传奇。(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李亚萍)
铁轨上的传承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